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中國能源轉型》白皮書,全面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系統闡述了我國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的主要政策和重大舉措,完整呈現了新時代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的歷史成績和偉大貢獻,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這是繼2007年、2012年和2020之后,我國第四次發布向全球發布能源發展白皮書,鄭重宣示了我國新時代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主要脈絡和政策導向,科學回答了我國大力推進能源戰略轉型的方法理念與應對之策,讓國內外社會更加全面、更加充分、更加系統了解我國能源發展狀況和堅定決心。
一、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展現大國實力與擔當
能源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黨的十八大后,尤其是在2014年6月1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以來,為新時代我國能源轉型指明了前進方向,開辟了中國特色能源發展新道路,標志著我國能源由此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白皮書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三大部分組成,洋洋灑灑近2萬字,系統介紹了六大方面的內容:新時代中國能源轉型之路、厚植能源綠色消費的底色、加快構建能源供給新體系、大力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推進能源治理現代化、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通過雙語(中英文)方式,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能源轉型實踐,重點介紹了未來中國能源發展舉措,既向國內外讀者提供了權威可信的信息,也向國際社會貢獻了中國方案。
十年來,我國不斷厚植能源的綠色發展底色,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改造、綠色轉型和綠色復蘇,在安全保障中加快能源低碳轉型,在破解挑戰中展現創新實力,在推動全球氣候治理中彰顯大國擔當,能源清潔轉型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和舉世矚目成就,展現偉大成就、彰顯戰略自信:
在能源消費方面,清潔能源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2013年15.5%提高到2023年的26.4%,能耗強度10年累計降低超過2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超過50%,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費結構加速向清潔低碳轉移,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日益成為普遍共識。
在能源供給方面,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了火電的裝機規模,原煤入選率由2013年60.2%提高到2023年70%以上,累計淘汰落后電煤產能超1億千瓦,95%以上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原油年產量穩定在2億噸左右,天然氣年產量連續7年超百億立方米,電力輸配架構持續優化,全國油氣一張網基本建成,能源綠色供給新業態不斷涌現。
在能源科技方面,煤電、水電、核電利用技術處于世界前列,不少“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逐步被攻克,重大能源裝備研發接連突破,高轉換效率光伏組件、深遠海風機、超深層和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等技術相繼刷新世界紀錄,技術進步已成為推動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根本推動力。
在能源治理方面,能源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油氣市場體系不斷深化,能源品種交易模式日趨完善,能源價格市場化改革持續加大,覆蓋規劃、政策、標準、監管、法律、服務的能源管理體系全面搭建,通過不斷深化改革釋放了市場活力,為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在能源合作方面,積極充當全球能源轉型的推動者、貢獻者,重點圍繞“一帶一路”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穩步推進,主動融入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積極倡導構建多層次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共同維護全球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提升全球能源可及性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
二、牢記囑托乘勢而上,為端牢能源飯碗再立新功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墜青云之志。雖然我國能源轉型取得彪炳史冊、史無前例的偉大成就,但能源轉型并沒有“終止符”,永遠在路上。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未來30余年間,我國能源轉型必將以更大力度、更快步伐、更實措施加速推進。尤其是伴隨著以新型電力系統為核心的新型能源體系的加快構建,傳統能源仍要在轉型“陣痛期” 的變革中負重前行,預計我國將會經歷較長時期新舊能源體系轉換的過渡期。新時代中國能源發展要想更加厚積薄發,必須堅定站在時代改革大潮的最前沿,再一次在國家發展洪流中勇挑重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和動力保障。
1、要堅決扛穩能源安全這個首責。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堅強的能源保障,全力以赴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保供是新時期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職責。習總書記早在2021年10月視察勝利油田時提出“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為切實貫徹落實好總書記指示要求,我國能源轉型需要在以下三大方面展現更大的擔當作為:首先要立足于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稟賦,清醒認識到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時間內不會有根本性改變的基本國情,更好地促進煤炭等傳統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持續加大傳統煤電靈活性改造,不斷增強其調峰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適應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促進煤炭等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攜手共進;其次要圍繞油氣安全穩定供應,在鞏固拓展海外油氣資源保障能力、強化國內油氣應急調控能力建設的基礎上,穩步提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全力推進高效勘探和油氣增儲上產,不斷優化油氣跨省跨區輸送通道建設,最大限度發揮油氣資源生產自給的壓艙石作用;再者要加快建設以新型電力系統為核心的新型能源體系,下大力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煤油氣核等多種能源并存、終端電氣化率大幅提升、氫能加快應用等新型能源供給體系,不斷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切實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助力我國擺脫和化解“貧油少氣”資源稟賦的劣勢,確?!半p碳”目標順利如期實現。一言以蔽之,“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
2、要全面樹立能源綠色低碳發展這一理念。習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綠色發展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數據顯示,在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中,能源燃燒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其中電力行業排放約占能源行業排放的41%上下。由此可見,大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和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推動能源降碳減排是第一要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立”要快馬當先,加速轉向清潔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體系,以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系統為著力點,大力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統籌規劃全國可再生能源供需“一張網”,鼓勵支持“新能源發電+微電網布局+儲能支撐+電動汽車應用”多模式、多途徑、相互融合的技術發展體系,切實打通新能源發展快車道,加快促進新能源向主體能源轉變;另一方面“破”要審時度勢,穩步改變我國以煤炭為主的高碳能源結構,進一步加大煤炭清潔高效開發應用和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持續開展CCUS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全面貫徹落實“以電代煤、以電代油、以電代氣”的能源消費新方式,通過從源頭替代、中間削減、末端捕集等系統化方式,多管齊下破解長期因煤炭、煤電發展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居高不下的難題,最終真正落實和實現總書記反復強調的“推動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發展目標。
3、要持續深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根主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再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幾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雖然是需求不振,但我國能源發展中主要“癥結”仍在于能源供給結構難以適應能源需求結構的變化,能源運行中的結構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較為凸顯,既有供給側的也有需求側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而主要方面還是偏重于供給側結構性的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用能需要、解決能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綠色低碳持續發展,都迫切要求進一步深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提升能源供給的保障能力和質量,通過利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的能源電力產能,始終堅持綠色低碳導向,進一步優化能源開發利用布局,以能源高質量發展有效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廣泛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能源產業,努力實施好能源基礎再造工程,讓傳統能源煥發出“新”活力;要著力提升能源經營主體活力,深入實施國有能源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不斷增強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競爭力,大力構建有利于民有企業、民間資本參與重大能源項目建設的體制機制,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能源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要著力提升能源內需動力,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能源工作的著力點,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用能用電需求,切實降低全社會用能用電成本,大力推動能源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確保人民群眾用好能、用好電。
4、要努力補齊能源技術這個短板。習總書記在今年2月29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選擇技術路線,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痹?022年國際能源署(IEA)構建涵蓋444項關鍵清潔能源技術的數據庫中,我國有62項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排名第三,主要集中在太陽能光伏、電動汽車和核能相關技術領域。由此可見,我國能源領域仍有不少“短板”亟待補齊,“瓶頸”需要突破,“缺芯少魂”的窘況有待化解:要切實加強能源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研究,瞄準能源領域的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全力打造能源技術創新策源地,爭取在高效清潔能源發電、先進核電、超低排放煤電、智慧電網、儲能和制氫等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要持續提高行業自主創新創造能力,全面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工控芯片、基礎軟件等領域自主可控水平,加快突破一批新型電力和能源系統的關鍵核心技術,切實強化電力產業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要加快推進信息技術和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圍繞能源系統數字化智能化、能源系統安全等重點領域,加大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場景,全面推動能源產業數字化升級和數智化改造,盡可能釋放能源數據要素價值潛力。
5、要不斷夯實能源治理這個根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為進一步全面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因為隨著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時代和新型能源系統的加快構建,傳統能源治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日益多元化發展的現代能源發展的需要,難以應對愈來愈加復雜的能源管理系統。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煤、油、氣、電、水等領域深化改革,全力推動能源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更好促進國家能源重大戰略、規劃有效落地,迫切需要加強能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加強黨對能源工作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推動能源全面轉型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為新時代能源工作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要進一步優化能源發展法治保障,以《能源法》頒布為契機,不斷建立健全能源法律法規體系,從根本上破除制約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提升能源治理的法制效能;要加快推進能源治理手段數智化,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能源治理賦能,構建靈敏的能源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能源監管方式上經脈不協調、不貫通、不靈活等“頑癥痼疾”,切實打通能源監管一體化的“任督二脈”,全方位提升能源數字化治理水平;要秉持互利共贏原則,廣泛開展雙多邊能源合作,搭建更廣泛的多邊合作平臺,積極參與全球綠色低碳能源體系建設和可再生能源國際標準體系建設,加強國際能源政策的組織與協調,維護能源市場的穩定和應對全球性的能源問題,深度參與國際能源治理變革,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
6、要切實用好能源市場化改革這個法寶。市場化是我國能源電力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終極目標。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能源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的要求,緊密結合市場化改革遇到的難點堵點,進一步深化能源要素市場化改革,從根本上打破能源行業和區域壁壘,樹立全國一盤棋,積極構建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電力大市場,建設高標準的能源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和健全能源價格市場形成機制和改革配套政策,不斷創新能源服務模式,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能源需求:要更好地發揮全國煤炭交易中心作用,破解區域間市場分割,進一步優化全國統一的煤炭交易市場,切實提升煤炭利用效率;要持續化油氣市場化改革,兼顧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平衡的需要,構建更加高效的油氣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加強油氣管網公平開放監管,持續推進天然氣基礎設施向第三方開放;要不斷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有序推進區域電力市場建設,搭建更加完善電力現貨和期貨市場,全面構建“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等市場范圍全覆蓋、交易時序兼容、交易品種靈活、市場主體多元、基本規則一致、交易標準統一的電力市場體系,實現不同層次電力市場高效協同、有機銜接;要大力構建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優先利用的市場交易機制,重點聚焦系統靈活調節能力、綠色能源消費、綜合能源服務和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等方面,不斷豐富綠色電力、綠證和碳交易交易體系,支持微電網、分布式電源、儲能和負荷聚合商等新興市場主體獨立參與電力市場。
上一篇: 高揚“改革”風帆讓中 下一篇: 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