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具有繼往開來的里程碑意義——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
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
《決定》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能源領域價格改革、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等作出部署,為進一步推動能源體制革命指明方向。
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全會鮮明提出“七個聚焦”,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力點,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其中,排在首位的便是“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決定》指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一方面,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完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評價體系,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健全監管體制機制。
另一方面,要堅持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深入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規范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
“《決定》強調要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敝醒胴斵k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解讀《決定》時表示。
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
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是一項重大改革任務。
近年來,我國能源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鼓勵競爭,培育多元經營主體,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構建有效競爭的能源市場,為維護能源安全、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決定》提出,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和水平。
《決定》強調,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要素價格機制,防止政府對價格形成的不當干預。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推進水、能源、交通等領域價格改革,優化居民階梯水價、電價、氣價制度,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
《決定》還提出,完善流通體制,加快發展物聯網,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優化油氣管網運行調度機制。
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一項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力?!表n文秀表示,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作出的部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形成一批新興支柱產業,不斷增強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此外,《決定》還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